巴菲特的投资心理学
只有设法在别人贪婪的时候保持谨慎,才能在别人都谨小慎微的时候勇往直前。
——沃伦·巴菲特
巴非特的投资心理学是其获得成功的基础,投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投机行为。在巴菲持看来,所有投资行为心理学的因素聚集在一起然后反映在一个人身上,就像一块大磁铁将周围的铁质物质都吸附在自己身上一样,就是看这个人对风险的容忍程度。金融投资心理学的概念是抽象的,但在一个人每天作出买卖决策时,这些概念就变得真实而具体起来。而将作出的所有决策贷穿起来的因素,就是对风险的感知程度。
大量的试验均显示,人们在面对失败等负面影响时,需要两倍以上的诸如成功之类的正面影响才能抵消过去。也就是说,人遭受损失时产生的痛苦远远大于获得收益时产生的欢愉。如果在一个胜率只有50%,而潜在收益低于潜在损失的两倍时,人们通常是不会轻易冒险地去赌的。
人类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局势不利比局势有利具有史大的影响力。
这就是所谓的不对称的趋利避害心理。如果将这个原理应用于股市,就意味着投资者损失钱的痛苦程度要比因选择正确而赚钱的兴奋程度大过两倍。这个思维逻辑在宏观经济理论中也是如此。
例如,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消费者一般每创造10美元的财富就增加购物6美元,但在经济衰退期,消费者在市场上每损失l0美元就减少消费3.5美元。也就是说,损失对消费者的边际消费的影响要大大超过收益。运用到股市上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股市上损失了10美元的收益,那就意味着减少消费3.5美元;而若赚了10美元,就会增加6美元的消费。人们对痛苦往往难以忠怀而对快乐总是过后就忘的原因正在于此。
巴菲特认为,对损失的躲避心理反映在投资决策上,会产生的影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作出的决策是正确的,但事实亡却是谁都没有把握。于是,巨大的影响。人们就宁愿相信自己,为坚持相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而抓住白认为正确但实际上:是错误的选择紧紧不放,总希望有一天会时来运转,让事实证明白己的决策的确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如果不卖掉会产生损失的股票,将永远不会面对失败;但每个人又总想很快就证明白已是正确的。于是,投资股票的人总是会在持有与抛出之间痛苦地犹豫不决。
躲避损失心理是股票投资中的普遍心理,它使投资古过度保守,犹豫不决,最后变成消极地持有。躲避损失心理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它会使你毫无道理地抓住明明是亏损的股票不放。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犯了错。但如果不将错误的股票出手,那你实际上就放弃了你能再次明智投资并获得利捅的机会。这种无奈的事情是巴菲特经常告诫人们的一点。
当股价上扬时,投资者大胆地向股市里增加投资;而当市场回落时,他们又将投资调回到有固定收入的证券上。一夜之间,投资者会戏剧性地改变他们的投资组合,卖出股票而买人债券或其他有固定收入的证券。
这种个体投资行为的不断变化,使许多专业人士开始了对风险容忍度的研究。然后,证券代理商、投资咨询顾问、金融规划者们也看到了这种现象。
开始时,投资咨询顾问们认为,分析和量化风险容忍度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透过面试和答卷的方式,他们就可建立一套投资者的风险档案。但问题在于,人的容忍度是基于情感之上的,且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有上述构成对资产态度的心理学原理,都可用来测定对风险的反应。当股市大幅下挫时,即使那些在风险档案中非常“胆大妄为”的投资家也变得缩手缩脚起来。而当股价大幅攀升时,不仅是激进的投资者,就连保守的投资者也都增添了新股。
在股票投资心理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过度自信的问题。人们往往认为,风险承担者是备受人们敬仰的,而投资者也趋向于认为自己也是“有很强的承担风险的能力”,但实际上他们不能。许多投资者的表现就如同心理学家布雷持所描述的那样:“狂想者效应”——只不过是在自我暗示下产生的一种狂想而已。
如何克服“狂想者效应”呢?巴菲特认为,要找出衡量风险容忍度的标准,这个标准要尽可能地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深入到标准分析问答题的表层之下,去探求心理亡的深层驱动因素。美国维拉诺娃大学的贾斯汀·格林与人合作开发了风险分析工具,这种工具不仅强调明显的、直接的风险因素,更强调人的性格因素。在研究了大量的风险容忍度方面的文献后,将重要的人口统计因素与倾向进行抽象化,并综合在一起考虑,从而得到了更加精确的风险容忍测量标准。
乐趣网 大富豪 官方网站: http://www.lequ.com/dfh/
乐趣网 网页游戏平台: http://www.lequ.com/
玩游戏,找乐子,就上乐趣网!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收藏乐趣网大富豪
上一篇:定量投资战股神投资理念
下一篇:解析关于挫折的全部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