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一回中,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王朗随着曹真的大军来到长安,过渭河之西下寨后与王朗、郭淮共议退兵之策。王朗曰:“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真大喜。王朗纵马而出。孔明于车上拱手,朗在马上欠身答礼。后来两人进行了一番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终因王朗理屈词穷,在听罢孔明之言后,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本人初读三国时,读到这段有这样一种感觉:王朗这样的白胡子爷爷,早都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怎么还如此不识时务。蜀汉基业此时已历二世,孔明又是托孤重臣,其对汉室的忠心早已明鉴。况且孔明智计超群,又怎会是王朗只言片语所能打动。唉!老王朗一世英名就这样毁于一旦!在当时激动之余赋诗一首:
孔明辩才世无双,申明大义激情昂。
一言切中敌之痛,羞愧至死老王朗!
诗虽然做得不好,但年岁总要不可避免地增长,书也要不停地读。随着书读得愈来愈多,也就愈来愈觉得演义这段不合情理,王朗这个风烛残年的年龄,似乎不太可能受得了军旅的舟车劳顿,如演义一般主动请缨实在是不可信。而王朗的死就更离谱了,临阵间两军对垒,将帅竟然死于口角争斗,似乎是有点太神奇了。
罗贯中的不可靠是出了名的,还是看看史书比较妥帖。
果然不出我所料,查阅了很多史籍都找不到与这一段落相关的内容。在历史同一时期,也就是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王朗正在魏国做司徒(自然身处国都许昌),二者似乎没有碰面的机会。虽然王朗死在太和二年,同演义一致,但从史料分析,王朗显然没有参加这次抗蜀行动,而是到了日子老死在许昌,自然不是如演义一般了。
了解罗贯中的我们似乎也该明白,为了塑造孔明形象,罗先生在之前牺牲的是周瑜和鲁肃,而现在则要加上这位老王朗了。
我们不妨回到历史了解一下王朗这个人物,演义中说他时年七十六岁而亡,以我的水平不敢确定他的具体年龄,史书载王朗曾经在徐州同陶谦一起共事过,距当时已经时隔近四十年,年过七十应该基本上说得通。
至于孔明开骂的时候称呼王郎为“汉朝大老元臣”,那是一点不假,《三国志.王朗传》中载:“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时汉帝在长安,关东兵起,朗为谦治中,与别驾赵昱等说谦曰:‘春秋之义,求诸侯莫如勤王。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谦乃遣昱奉章至长安。天子嘉其意,拜谦安东将军。以昱为广陵太守,朗会稽太守。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从王朗和赵昱和陶谦说的话,以及“朗自以身为汉吏”可见王朗还是恪守忠于汉室的。身为文人的他“遂举兵与策战”,敢于同孙策交锋也算不易了。
当然作为一个文官,又不像刘备那样有大志,王朗其后自然归附了曹操庇护下的汉王朝。就这样从曹操时代的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到曹丕篡汉时期的以祭军酒领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司徒,直至最后曹叡的司徒,可谓是曹魏的三朝重臣,位高权重,一帆风顺。陈寿也对王朗的才华评价很高:认为“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意为王朗文采渊博,知识丰富。
由此读者们也许会起疑,这样一位同孔明的生活丝毫找不到交叉点的人,又不似周郎般同孔明一起共事过,二人何来恩怨呢?二人所谓的恩怨也只是魏蜀间的恩怨,私人间还谈不上如此切肤之痛吧,二人的争端却是从何而来?
原来据《三国志.许靖传》载:王朗和蜀汉大臣许靖是旧交,蜀汉政权建立后,王朗曾经多次写信规劝许靖等蜀汉大臣投降曹魏,但许靖则不予理睬。王朗不死心,同时又向诸葛亮发起了挑战。在《诸葛亮集》中,更是记录到:建兴元年(公元二二三年),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等人分别致信诸葛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注)面对曹魏发动的舆论攻势,散文大家诸葛亮自然不会畏缩,他写了一篇名为《正议》的文章,文章中就有“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之类的文字,对王朗之流的言论进行严厉反击。
显然,这一次笔墨之争成为了王朗与孔明对决的素材,罗贯中也深知,书信来往不够刺激,读者们未必会喜欢,索性直接把两位摆到了阵前,让老王郎直接送命在了孔明之口,这样才具有震憾力。
乐趣网 盛世三国 官方网站: http://www.lequ.com/sssg/
乐趣网 网页游戏平台: http://www.lequ.com/
玩游戏,找乐子,就上乐趣网!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收藏乐趣网盛世三国
上一篇:东汉末年吕布部将高顺
下一篇:东吴的大帝孙权孙仲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