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到末代皇帝崇祯止,一直都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因此科举考试从未间断过。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和当今的高考一样,存在着很多弊端,但限于当时那个时代,又找不到任何一种更完善的制度来代替它。在明朝进行科举考试的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许多轶事。现辑录如下,供大家茶前饭后消遣。
加试“体育”
开国皇帝朱元璋马上得天下,选拔人才注重全才。规定乡试、会试的第三场进行面试,主要考骑马、射箭和书法。骑马和射箭都属于体育的范畴。骑马,观其策马扬鞭,飞驰奔跑的敏捷性;射箭,观其有的放矢的准确程度。加试“体育”,使书生们普遍重视锻炼身体,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死读书,也有利于今后从政工作效率的提高。
考试的保密制度
在明朝,科举是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因此考试的保密制度甚为严格。举人黎明进入考场,每人用兵一人守着他。试卷上不准自叙门阀、地位和出身。试卷的命题、印刷、保管、密封、誊录、批改每个环节都由不同的人担任。特别是誊录的环节,誊录的官员用朱笔把考生的试卷重新誊写一遍,以防止批改卷子的人根据笔迹和卷上做的记号来做弊。这是近现代的人们也做不到的。
因出题过偏而坐监
永乐七年,侍讲邹缉、左春坊徐善述为考试官。御史弹劾出题《孟子·节文》、《尚书·洪范·九畴》等出题过偏,有失公正。邹缉等人竟然被下狱治罪。这可能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在有的命卷人竟然以出题偏、难、怪为能事,可实在是太幸运了。
和考官同乡并一定是好事
永乐十三年,开始在北京举行会试。修撰梁潜、王洪为考试官。初次拆卷,得知陈循是第一名。梁潜因为陈循是自己的老乡,怕人家议论,就把他改为了第二名,让洪英得了第一名。陈循岂不冤哉?
皇帝为状元改名
永乐十六年,经过殿试,李马名列榜首,考中状元。永乐皇帝却嫌李马的名字太俗,亲自给他改为了李骐。你别说,永乐皇帝这名字改得还真不错。
字写得不好丢了状元
永乐二十二年,经过殿试,邢宽、梁湮、孙曰恭三人考中了前三名。其实应该是孙曰恭的第一,可是皇帝嫌他的字写得不好,让邢宽捡了个便宜。孙曰恭可够倒楣的。书写可能影响你的前程,现在的学子们可得引以为戒呀。
考场上的意外
正统三年,顺天府乡试时,第一场时考场发生了火灾,试卷烧毁了一部分。最后皇帝下诏,又让重新考试了一次。景泰二年进行殿试的时候,考生王越的试卷竟让大风给刮跑了,最后也让他补考了一次。按现在时髦的话说,这也叫人文关怀吧。
唐寅多嘴丢功名
唐寅就是唐伯虎,于弘治十二年参加会试和殿试。詹事府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是考试官之一。程敏政有个门人叫徐经,从程敏政家人处探到策问的题目,并告诉了好朋友唐寅。唐寅是个爱多嘴的人,事先就夸口说必能考中上等。有人举报,经过调查属实,朝廷将程敏政撤职,徐经和唐寅都让去地方上当了小吏,断送了大好前程。唐寅的多嘴,于他个人来说,是不幸;于中国的书画艺术来说,又是幸事。很难想象,做了翰林的唐寅,还会去画他的虎、写他打油诗。
迟到了未必不是好事
嘉靖十一年,又是会试和殿试之年。事前,礼部尚书夏言上疏,要正文体,皇帝也同意了。殿试那天,考前仪制司约束申明,传达皇帝的意思。考生林大钦迟到了,没听到,起承转合仍不用对偶句。吏部尚书汪鋐看到他的考卷与众不同,感到奇怪,给大学士张孚敬看,定为了第三名。上报给皇帝,皇帝也非常喜欢,忘掉了正文体的事儿,把林大钦定为第一名。因迟到而捡了一名状元,实在是旷古未闻。
主考官死在了考场上
嘉靖二十三年,礼部尚书张潮担任主考。他老人家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最后竟病死在考场上,可算是为科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多亏名字起得好
还是嘉靖二十三年那次考试,少傅翟銮的儿子汝孝、汝俭也参加了考试。翟銮是阅卷人,为了避嫌,提出换人阅卷。皇帝不允许。拆封后,果然汝孝的名字很靠前。皇帝有些不乐意,正好作梦听见雷声,就把后面的秦鸣雷提到了前面,当了状元。
乐趣网 明朝时代 官方网站: http://www.lequ.com/mcsd/
乐趣网 网页游戏平台: http://www.lequ.com/
玩游戏,找乐子,就上乐趣网!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收藏乐趣网明朝时代
上一篇:级别低却权力大的御史台大夫
下一篇:缘何明朝是一个“低俗”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