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是建得最早且保存最完好的城墙之一,南京城垣的建设可以追溯到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当时,吴王夫差在冶成山建了冶城,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国大夫范蠡在今位于中华门外长干里的地方筑起越城。过了一千八百年之后,朱元璋攻进了南京城,当时,元朝大势已去,当时正是各路英雄争夺天下的关键时期,朱元璋所面对的劲敌有两个,一个是来自西面,兵强马壮的陈友谅,另一个是来自东面,富甲一方的张士诚。
在激烈较量的关键时刻,朱元璋用心四处寻找高人指点,他找到了隐居于石门山的朱子学名家朱升,朱升向他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建议,也就是明朝建立过程中很有名的战略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接受了朱升的建议,在政治上他谨慎地“缓称王”,情愿暂时继续臣服小明王,不另树旗号,以免树大招风,这样做有利于减少对手,对自己悄然做大非常重要;在经济上,他注重“广积粮”,给民众以田地,劝民农桑,垦荒屯田,广储食粮,为更大的征战准备粮食,为将来的建国储存经济实力;在实施的措施上,他积极地“高筑墙”,利用招揽人才,敬师兴教,摒除苛政,减少刑罚,轻徭薄赋等,稳固地盘,巩固力量。
朱升的建议是很高明的,而朱元璋当时能及时采纳其建议,则是很明智的。此事之后,本来朱升可以随朱元璋入朝作为高级幕僚,享受高官待遇了,可是,朱升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在不久辞官归隐了,这是非常清醒、高明的策略,他避免了宋濂、刘伯温等兔死狗烹的命运。朱升临终时写了一首诗,值得品味:“留心垂半世,藏体付千年。海内风尘息,城南灯火偏。亲朋何用哭,含笑赴黄泉。”
或许是与朱升关于“高筑墙”的建议有关,公元1366年到1386年间,朱元璋对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在历时二十多年的时间内,明王朝把南京建成了中国历史上在江南的最大都城,同时也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墙,据说,当时法国巴黎城的周长是29500米,而明城墙的周长达33676多米,明都城可谓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城。
明都城由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圈的墙垣由内而外迭套而组成,是相当有系统性的都城。当然,这种系统并非是一种传统的规范性,明都城有别于其它的都城,其它都城一般是采用方形的形态,而明都城却似乎是故意“有违古制”,它依山形地势而建,顺其自然地成了不规则形的。当时建造时,设计建造者充分利用南唐都城南和西两面的城墙,进行拓宽加高,并向其它两面延伸,依山据水,婉转合拢,史书称它是“东尽钟山之南岗,北据山控湖,西阻石头,南临聚宝,贯秦淮于内”。明城墙从内墙即京城城墙的规模看,其城墙周长号称96里,实际全长是33.676公里。
明城墙的建造采用多重的强城固墙的措施,首先,建城时很讲究对城墙用料的选择,很注重对建设工艺的考究。明城墙由城基、墙身、雉蝶三部分组成。大部分城墙都先用花岗岩或石灰岩的条石做基础,然后用大砖垒砌内外两壁和顶部。在内外壁之间基本上是用碎砖、砾石和黄土层层夯实的。在城墙顶部和内外两壁的砖缝里,都浇灌一种叫“夹浆”的特殊材料,据说,这种“夹浆”是用石灰、糯米汁(或高粱汁)混合而成,有时还会加上桐油进行混合,其粘合力极强,当浇灌后而凝干,就牢固无比,能使城墙经久不坏。
墙顶用砖铺成地面,且墙顶部靠外一侧均砌成锯齿状矮墙,留有泄水槽,这称为“雉蝶”。明城墙由数亿块城砖筑成,其城砖的烧制很规范,一般都在长40厘米, 宽 20厘米,厚 10厘米左右,每块砖重近20公斤,大小误差不明显。砖分瓷土砖和黄土砖两种,黄土砖占绝大部分。城砖来自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的州、县,以及军队卫、所和工部营缮司等,为了确保砖的质量,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记载着烧制单位的名称和窑匠、制砖人名字等,有非常明显的制砖质量“责任制”。
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非常讲究,不仅城垣自身有防、排水系统,城区也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等进行防、排水。城墙填层上部用“灰浆”封顶夯实,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墙体顶面设置有石质排水明沟,明沟约50米距离设石质出水槽。
城区与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闸门,中有铁栅门,以防有人潜入。其中,东水关内侧还设有33座瓮洞,瓮洞分为3层,上两层为藏兵洞,下层可通船通水。此外,还有金川河闸、武庙闸、半山园闸与琵琶闸等,这些涵闸都设有铜、铁管,只进水不进人。
其次,城墙上建造有合理安全的城门和城楼等。明城墙上,建有十三座城门,其中,由南唐城门扩建而成的有三座门,即聚宝门(今中华门)、三山门(今水西门)、石城门(今汉西门),新建的有十座门,即:南面有正阳门(今光华门),南之西有通济门;北面有太平门,北之西有神策门(今和平门)、金川门、钟阜门;东面有朝阳门(今中山门),西面有清凉门(今清江门),西之北有定淮门、仪凤门(今兴中门)。明之后,在各个时期,又增开了几个城门,如清末开了草场门,1909年开了丰润门(今玄武门),1921年开了海陵门(今挹江门),1926年开了雨花门,1929年开了武定门,1931年开了汉中门和新民门,1933年开了中央门,1952年开了解放门,这些,被称为是“再增的九门”。
如今,明城墙留下的仅有五座城门,即中华门、汉西门、神策门、中山门和清江门,而明以后再开的也只留下了玄武门、挹江门和解放门三座了。明城墙的高度和厚度因地制宜,尺寸不一。城之高度一般在14米到18米之间,总体是城南较高,城北较低。墙顶宽7至12米,墙底宽10至18米,墙身呈梯形,上窄下宽,很是稳固。城顶外侧建垛口(即雉蝶)13616个,垛长2.75米,垛距0.4米,城顶还建有窝铺200座,以作御敌堡垒之用。
在当时,这13座城门的上部,都建有高耸的城楼,其中,聚宝门、三山门和通济门各有城墙四道,每两道之间留有空间,称为“瓮城”,战时能强化防守功能。当时最为坚固的聚宝门还设有“藏军洞”,在战时可藏兵或存放物资。据说,聚宝门两侧的城墙的“藏军洞”共有27个,可藏兵达3000多人。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则是木质再加铁皮做成的两扇大门,在平时,行人车马都从城门洞里通过。
很可惜的是,这些城楼均已毁废,仅存的神策门上歇山顶重檐城楼,经鉴定已是清末的建筑,明代建筑的都毁坏了,而瓮城也仅存中华门瓮城。有意思的是,当阅读《儒林外史》,从中可以看到,吴敬梓很巧妙地以顺口溜的形式,记载着南京明城墙的13座城门:“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推向当时明城墙的雄伟状况。
我们相信,明都城在当时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坚固无比,四圈墙垣重重迭围,讲究的用料和考究的工艺,安全有序的防、排水系统,坚固的门楼,巧妙的瓮城和藏军洞等等,使明都城成为坚不可摧、无懈可击的著名古城。
看着明城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当时这座顶级坚固的宏伟都城是否启发了朱元璋去考虑如何对皇权的统治进行巩固和强化?城的坚固是否被朱元璋联想到了如何使朱氏皇权得以永固?但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极为用心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长期巩固明王朝朱氏皇权的专制统治,而他所采取的措施,有的是很大胆的尝试,有的是怵目惊心的无情和残暴,有的是后患无穷,有的则是适得其反,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朱元璋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取消了中书省,由皇帝来亲自执掌宰相的权力,由帝王直接管理“六部”,彻底摧毁了传统政治体制中皇权和相权有一定程度的相互制约的机制,从而也就把皇权的专制性推向了极端。在唐朝时,是由中书省决策,经门下省审核,再呈皇帝御批,之后交尚书省执行,当时任宰相者被称为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宋代,虽仍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但中书省之权特重,掌军政大权;到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而门下、尚书两省皆被废去,中书省权力较以前更大了,连地方行政一部分权力亦由中书省掌握。
乐趣网 明朝时代 官方网站: http://www.lequ.com/mcsd/
乐趣网 网页游戏平台: http://www.lequ.com/
玩游戏,找乐子,就上乐趣网!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收藏乐趣网明朝时代
上一篇:明朝那些花儿-董小宛
下一篇:明成祖谈征商税丢国家脸